鲜于枢 (1246-1302),元代著名书法家 。字伯机,晚年营室名'困学之斋', 自号困学山民,又号寄直老人。祖籍金代德兴府 (今张家口涿鹿县 ),生于汴梁 (今河南开封)。汉族,大都(今北京)人,一说渔阳(今天津蓟州区 )人,先后寓居扬州、杭州 。大德六年(1302)任太常典薄。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,后改浙东省都事,晚年任太常典簿。好诗歌与古董,文名显于当时,书法成就最著。明朱权 《太和正音谱 》将其列于'词林英杰'一百五十人之中。
图片
元 鲜于枢《题跋幽竹枯槎图》鲜于枢为元代书坛的杰出代表,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,曾说:“余与伯机同学草书,伯机过余远甚,极力追之而不能及,伯机已矣,世乃称仆能书,所谓无佛出称尊尔。”同时代的袁褒说:“困学老人善回腕,故其书圆劲,或者议其多用唐法,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,六年间,见其书日异,胜人间俗书也。”(《书林藻鉴》)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:“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,余问之,嗔目伸臂曰:胆!胆!胆!”鲜于枢代表作有《老子道德经卷上》、《苏轼海棠诗卷》、《韩愈进学解卷》、《论草书帖》等。图片
局部欣赏从整体布局来看,《题跋幽竹枯槎图》呈现出一种自然而和谐的节奏感。字与字之间、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,仿佛幽竹与枯槎在画面中错落有致地生长。首行起始,字间距稍宽,犹如画卷初展,随后随着书写的推进,字距逐渐紧凑,如同幽竹枝节紧密相连,营造出一种内在的连贯性与紧迫感,最后收尾处又稍作舒缓,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。
图片
局部欣赏《题跋幽竹枯槎图》尽显鲜于枢深厚的书法功力。观其笔法,笔画粗细变化丰富,起笔多以露锋切入,干净利落,犹如竹叶尖锋破风,笔力直透纸背。行笔过程中,中锋运笔稳健扎实,线条质感凝练厚重,似枯槎枝干苍劲古朴,充满力量感。收笔处或戛然而止,或含蓄回锋,增添了笔画的韵味与变化。或竖画起笔锐利,行笔沉稳,收笔回锋有力;或横画与竖画粗细对比鲜明,撇画灵动飘逸,展现出书法线条的丰富表现力。在用笔速度上,快慢结合,疾涩相生。快速行笔之处,笔画洒脱流畅,似行云流水;迟缓涩行之处,则强化笔画的凝重感,犹如枯槎在岁月中坚守。
图片
局部欣赏在字体结构方面,《题跋幽竹枯槎图》呈现出独特的形态。鲜于枢巧妙地处理了每个字的重心与空间关系。部分字体呈欹侧之势,却又能通过巧妙的笔画穿插与呼应,达到整体的平衡,如同幽竹在风中摇曳却不失稳健。例如“竹”字,左右两部分高低错落,左低右高,看似失衡,实则通过横画与竖画的巧妙安排,使整个字稳如磐石。同时,字内空间布白巧妙,疏密对比强烈,增强了视觉冲击力。如“枯”字,木字旁紧凑,右部“古”字相对宽松,形成疏密反差,却又和谐统一于一个字内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图片
局部欣赏从风格特点上看,《题跋幽竹枯槎图》融合了古朴与灵动之美。古朴之处,源于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继承,其笔法结构中蕴含着魏晋书法的韵味,有钟繇、王羲之书法的遗风,体现出高古的气息。而灵动之态,则体现在笔画的活泼与布局的多变上,如幽竹般生机盎然,展现出鲜于枢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个性。这种古朴与灵动的完美融合,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,又不失创新与活力,彰显出鲜于枢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高超造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